台灣生技上市公司再創營收佳績

新掛牌公司

時光飛逝,113年即將進入尾聲,這是一個適合回顧並分析今年台灣生技醫療產業上市公司表現的時刻。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資料,目前生技醫療類共有41家上市公司。與112年相比,今年新增了9家上市公司。這些新上市公司中,7家專注於藥品製造或新藥研發,其餘2家則聚焦於醫療器材的製造與研發。

其中,康霈生技(6919) 成為今年的一大亮點。該公司於10月4日從興櫃市場轉上市,並以每股433.8元掛牌上市,當日收盤價為518元,顯示出市場對其的高度關注與信心。12月11日晚間,康霈宣布其研發的小分子新藥 CBL-514 注射劑(用於局部減脂)的美澳二期b階段臨床試驗成功達標,試驗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試者腹部脂肪顯著減少。消息公佈後,隔日股價直接跳空漲停至573元,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市場中的領先地位。

營收成長公司

截至11月底,生技醫療產業的整體營收年增率達 14.68%,總營收金額達 1,129.6億元。在產業中,共有 31家上市公司 營收呈現正成長,其中 4家公司的營收年增率超過50%,分別為:

  • 台新藥(6838):359%

  • 藥華藥(6446):94.15%

  • 視陽(6782):60.39%

  • 康霈(6919):52.16% 

台新藥(6838) 的營收成長率位居首位,主要動能來自其新藥 APP13007 的市場突破。該藥物針對眼科手術後的炎症與疼痛治療,於113年3月取得美國上市許可,並授權 Nasdaq 上市公司 Eyenovia(EYEN) 負責銷售。此外,APP13007 在中國大陸的上市進程已進入三期臨床階段,授權合作夥伴為 遠大醫藥公司;同時,台新藥已確定了巴西及中東北非地區的授權合作夥伴。

這些多元化的授權與市場佈局不僅使台新藥成為營收增長的領軍者,也為其未來營收持續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營收衰退公司

截至113年前11個月,生技醫療產業中共有 10家公司營收呈現下滑,其中有 5家公司的營收下滑幅度超過雙位數。

在這些公司中,原料藥廠 中生化(1762) 累計營收下滑幅度最大,達 36.93%。根據公司經營團隊的說法,營收衰退的主因包括以下兩項:

  • 原料供應中斷:EPAE原料主要來自祕魯外海,而今年上半年魚季因禁漁政策導致原料斷貨,使得現貨價格居高不下。

  • 市場競爭激烈:原廠強力捍衛市場佔有率,對於中生化客戶的短期市占提升形成壓力。

至於未來展望,公司表示能否在114年實現業績回穩,主要取決於上述兩大因素的解決進度,最快需待 114年初 才能有更清晰的方向。

未來展望

根據 IQVIA 於 2024 年 1 月發布的報告,全球醫藥市場(包括 COVID 疫苗及相關藥品)在 2023 年總支出約為 1.63 兆美元,相較於 2022 年增長 4.27%。預計未來五年內,該市場將維持 5% 至 8% 的年均增長率,並於 2028 年達2.25 兆美元 的規模。

同時,根據 BMi Research 對全球醫療器材市場的研究,2023 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達 5,173.4 億美元,較 2022 年成長 7.3%。預測至 2026 年,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長至 6,175.28 億美元,2023 至 2026 年的複合年成長率(CAGR)約為 6.08%。

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於 2024 年展現出色的表現。展望未來,從相關研究報告來看,無論是醫藥市場還是醫療器材市場,均顯示出持續成長的潛力。在政府、產業、研究機構與學界的密切合作下,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有望在全球舞台上持續發揮重要影響力,並締造亮眼成績。

作者:范振洲 (NACVA 評價師)

參考資料:

Previous
Previous

從馬斯克對未來的展望,看我們未來該做什麼?

Next
Next

華人影音市場台灣的機會與挑戰